題目:工程合金的第一原理計算
報告人:胡青苗(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、博士生導師)
時間:2023年4月28日(周五)下午14:00
地點:逸夫南樓三樓會議室
報告人簡介:
胡青苗,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(科教融合),博士生導師;東北大學博士生導師(兼職);德國洪堡學者。1993年7月及1998年3月分別獲東北大學學士及碩士學位,2001年11月獲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博士學位。先后在德國、瑞典、法國、俄羅斯、日本從事訪問研究。長期從事航空、航天、海洋等關鍵領域用結構材料的計算設計研究工作。采用基于電子結構理論得第一原理方法,研究復雜工程合金的體性質、晶格缺陷、相變等,解釋并預測合金的力學及熱力學性質。先后主持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(“973”)課題、國家重點研究發(fā)展計劃項目課題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(“兩機專項”)課題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等10余項。在Science (1)、Phys. Rev. Lett. (3)、Acta Mater. (18)、Phys. Rev. B (27)、Appl. Phys. Lett. (4)等SCI期刊上發(fā)表學術論文150余篇,引用4100余次(Google Scholar)。2016年起任自然出版集團(Nature Publishing Group) 旗下開放獲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編委。
內容提要:
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取代傳統的“試錯法”材料設計,是材料設計發(fā)展的趨勢,也是國際材料科學界的研究熱點。在眾多的材料模擬計算方法中,第一原理方法有獨特的優(yōu)越性:不需要任何實驗或經驗參數,在電子結構層次上揭示材料的各種性能的物理本質。目前,第一原理方法已在材料性能預測及解釋方面取得巨大成功。然而,工程合金的第一原理計算設計在理論上具有相當大的挑戰(zhàn)性,具體表現為工程合金性能的結構敏感性及成分復雜性。本報告首先簡要介紹在第一原理計算的基本流程及基本結果。然后,針對不同維度的晶格缺陷,介紹第一原理方法在鈦合金等關鍵復雜工程合金中的幾個應用。
主辦單位:安徽省高活性微納粉體工程研究中心、微納粉體與先進能源材料安徽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、池州學院材料與環(huán)境工程學院